簡介:農村社會學,RURALSOCIOLOGY,農村社會發(fā)展悖論,農業(yè)農業(yè)連年增產,農民增收卻有限農村社會越發(fā)展,農村越衰敗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幸福感減弱城鄉(xiāng)關系經濟快速發(fā)展,城鄉(xiāng)差距日益拉大,農村社會學的內容及結構,農村社會學學什么概言之,農村社會學就是用社會學的視角及方法觀察、理解及分析農村社會,,農民,,人在何處人與自然,,人地關系,農村社區(qū),社會關系如何處理人與人,,婚姻與家庭,社會組織,社會分層,社會流動,社會問題,社會控制,社會保障,,,“三農”何處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一章緒論,什么是農村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的簡要歷史為什么學習農村社會學如何學習與研究農村社會學,第一節(jié)什么是農村社會學研究對象及涵義,一、正確理解兩個概念農村與社會學1農村(1)農村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性范疇(2)農村與作為其參照面出現的城市緊密相聯(3)農村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種文明形態(tài),2社會學社會學是關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二、研究對象1特殊論研究具體特殊的社會現象霍桑鄉(xiāng)村居民的社會化桑德生農村社會組織威廉斯農村社會心理泰勒和卡福爾農村社會問題,2綜合論研究農村社會整體索羅金和齊默爾曼鄉(xiāng)村城市社會學原理在于城市的比較中描述鄉(xiāng)村社會普遍而持久的特點和各種社會關系,包括鄉(xiāng)村社會各部分之間、鄉(xiāng)村與城市之間、鄉(xiāng)村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三、涵義農村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是通過農村社會中個人的社會化及其行為來研究農村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及其特殊規(guī)律性的科學。,第二節(jié)農村社會學簡要歷史,一、農村社會學的產生背景(一)時代背景美國南北戰(zhàn)爭以后農業(yè)和農村的變化南北戰(zhàn)爭后,農業(yè)資本主義化和現代化后果1促進了美國農業(yè)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2導致農民急劇分化和廣大小農的破產,19世紀最后三十年,美國出現了巨大的壟斷組織,由于遭受這些壟斷組織(如鐵路)的剝削,同時還受到中間商的剝削,廣大農民紛紛破產,一部分人流入城市,一部分淪為租地農戶和農業(yè)雇傭工人,且數目不斷激增。1900年失去土地和不完全擁有土地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50,農業(yè)雇傭人約200萬,相當于農戶總人數的355。,美國農民為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自1867年起便開展了一場延續(xù)20多年、遍及全國農村的農民運動。半數以上的農民投身到運動中。1867年,格蘭其(“全國農業(yè)保護社”)運動1880年,美國農民協會,“聯合起來打倒壟斷組織”,格蘭其運動的斗爭內容保護農民免受鐵路所有者的運費壓榨,土地投機者的土地兼并盤剝、大工業(yè)制造商的低價收購等剝削。政治要求反對壟斷,除了鐵路改革的要求外,他們還強烈要求制定反壟斷的立法,開征個人所得稅。,這些斗爭沖擊了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也打亂了美國農村的社會秩序,在19世紀的最后25年里整個美國農村都處于極度混亂的狀態(tài),社會動蕩,農民失業(yè),學校關門,農場倒閉,問題層出不窮。,(二)思想理論基礎社會學學科在美國的傳播和發(fā)展1876年,薩姆納(SUMNER在耶魯大學講述社會學,這標志著美國社會學的誕生;與薩姆納同時代沃德(WARD主張把社會學分為理論社會學和運用社會學;1883年,斯莫爾(SMALL在芝加哥大學建立社會學系,創(chuàng)辦美國社會學刊,形成世界社會學史上的芝加哥學派;1901年,全美共有169所大學和學院開設了社會學課程,1905年,成立了美國社會學會。至此,美國成為世界社會學研究的中心。,美國學者開始使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事農村調查和農村研究。貝利(BAILEY教授開展一些實地農村社會調查,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引起社會對農村社會學的注意;亨德生(HENDERSON教授把對農村社會生活的研究編成講義(19941995),以“美國鄉(xiāng)村的社會環(huán)境”為題向芝加哥大學學生講授農村社會學,后來這門課程名稱變?yōu)椤稗r村社區(qū)”;巴特菲爾德(BUTTERFIELD教授在墨西哥大學任教時(1902,編寫了一本農村社會學講義,1903年發(fā)表文章闡述農村社會學的定義、內容和重要性。,農村社會學產生標志1908年,總統T羅斯福任命成立了美國“農村生活委員會”,負責主持全美農村調查研究工作。該委員會組織大批學者對美國農村社會生活進行了系統全面地調查,發(fā)表了一份綜合社會調查報告,內容涉及到農村土地、交通、商業(yè)、兒童教育、家庭、婦女、衛(wèi)生、人際關系等大量社會問題,反映了運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綜合研究農村社會的特點,被看成是農村社會學的綱領性文件。因此,該委員會的成立,被看成是20世紀農村社會學的開端。,二、發(fā)展歷程美國1910年,僅有12所學校開設農村社會學課程,1921年已有114所高等院校、90所師范學校和30所神學學校開設農村社會學課程;1912年美國社會學會年會的主題是農村社會學,1917年美國社會學會成立農村社會學部,1937年成立美國農村社會學會,會員已達數千人,研究數千種。20世紀50年代以后美國農村社會學的沖擊與轉移。,西歐等國二戰(zhàn)以前不發(fā)達。二戰(zhàn)后迫切需要農村社會學的知識指導戰(zhàn)后鄉(xiāng)村重建,加上美國農村社會學者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幫助,農村社會學迅速發(fā)展。1951年,法國社會學界的農村問題大討論,1960年代的農村城市化研究等;英國社會學者的農村社區(qū)調查(如威廉斯、斯塔塞);1957年成立“歐洲農村社會學工作者協會”,后更名為“歐洲農村社會學會”;1964年和美國農村社會學會聯合在法國舉行了第一屆農村社會學世界大會。,前蘇聯前蘇聯的農村社會學比較突出,早在1923年就成立了農村經濟和社會問題調查委員會,組織和領導大規(guī)模的農村社會調查,出版了一些農村社會學的書籍。雖然之后社會學作為一個學科被取消了,但農村社會研究工作沒有停止過,50年代后期社會學開始恢復重建后,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研究領域涉及到農村社會結構、農村生活方式、農村居民的流動問題、人口老化及教育問題、農村文化生活等,對東歐國家也產生了廣泛影響。,日、韓等亞洲國家農村社會學的發(fā)展鈴本榮太郎、賀喜左門衛(wèi)、喜多野清一、福武直、二宮哲雄等人的研究;高凰京、李萬甲、金一鐵等。,三、中國農村社會學的歷史*建國前職業(yè)社會學者的農村社會學的教學、研究活動*改良主義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農村調查研究和農民運動,1、建國前職業(yè)社會學者的農村社會學的教學、研究活動陶孟和、李景漢等人河北定縣社會概況調查陶孟和(1889~1960),南開學校第一屆師范畢業(yè)生,后赴英國留學,入倫敦經濟學院,修社會學?;貒?,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北京大學教授、文學院長、教務長。1926年籌建社會調查部,1929年,改稱北平社會調查所,任所長。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政協常委、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聯絡局局長、社會研究所所長等。,李景漢1895──1986,社會學家、社會調查學家。1917年赴美國求學,攻讀社會學并修社會調查研究方法,1920年獲學士學位;1922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學位。1928年8月,他應晏陽初之邀,擔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調查部主任。此后,他歷任國立北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教授等職;建國后他先后擔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教授等職。之后,被錯劃為“右派”,并在文革中受到沖擊。1979年被聘為中國社會研究會顧問,1984年被聘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顧問。,定縣社會概況調查(1936)一書。詳細記載了當時定縣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風俗習慣、文化娛樂、教育、商業(yè)等各方面的情況,是很有價值的農村社會學資料。,楊開道、言心哲等人大學教授農村社會學楊開道(1899~1981),1920年2月進入滬江大學預科部學習,同年9月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科;1924年大學畢業(yè),同年赴美留學,先后在夜阿華農工學院和密歇根農業(yè)大學學習農村社會學,獲得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先后任復旦大學、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燕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兼系主任、法學院院長。1928年組織燕大社會學系學生到清河鎮(zhèn)調查,并于1930年在清河鎮(zhèn)建立實驗區(qū)。同年組織發(fā)起成立中國社會學社。1948年初任上海商學院教授和合作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武漢大學農學院院長、華中農學院籌委會主任和院長、中國科學院湖北分院籌委會副主任、湖北省圖書館館長和研究員。,楊開道對農村社會學的貢獻農村社會學的教學與教材建設整理出版了農村社會學教材組織編寫了農村生活叢書,農村生活叢書共14種,其中楊開道親自撰寫的有農村社會、農村問題、農村政策、農村組織、農村自治、農村領袖、農村調查、新村建設、農民運動等九種。,言心哲(18981984),1921年赴美留學,1923年入南加州大學攻讀社會學和經濟學,獲文科碩士學位。歸國后歷任在燕京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仍任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52~1973年任華東師范大學研究部和教育系翻譯。1979年10月被聘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主要著作社會調查大綱1934、農村社會學概論1934、中國鄉(xiāng)村人口之分布1935、現代社會事業(yè)1944等。,吳文藻社會學研究的中國化吳文藻(19011985),1917年考入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yè)后赴美國留學,1925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社會學系,1928年獲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后任燕京大學教授,1935年任系主任。1939年創(chuàng)立云南大學社會學系,1953年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1979年被聘為中國社會學研究會顧問。著名學者費孝通、林耀華、瞿同祖、黃迪等曾師從吳文藻先生。吳文藻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本土化、中國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積極實踐者。,吳文藻認為,只有正確認識中國社會,才能解決建設中國的問題,這就需要實地調查具體社區(qū)里人們的生活,進行觀察和系統分析,得出科學的認識,社區(qū)研究是認識社會的入門之道,它把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交叉結合起來。社區(qū)研究就是用同一區(qū)位或文化的觀點和方法,來分頭進行各種地域不同的社區(qū)研究,民族學家、農村社會學家、城市社會學家分別考察邊疆部落社區(qū)、內地農村社區(qū)、沿海沿江都市社區(qū),通過靜態(tài)社區(qū)研究了解社會結構,通過動態(tài)社區(qū)研究了解社會歷程,或同時并進以了解社會組織與變遷的整體。,費孝通的社區(qū)研究費孝通(1910~2005),1930年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yè)后,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6年夏赴英留學,38年獲倫敦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后費孝通繼續(xù)在內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研究農村、工廠、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社區(qū)。出版了調查報告祿村農田?;貒笙群笕吻迦A大學、云南大學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鄉(xiāng)土中國等。1979年起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1982年起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85年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0年在美國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接受英國皇家人類學頒發(fā)的赫胥黎獎章;1982年被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1988年獲大英百科全書獎。,2、改良主義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梁漱溟“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fā)起過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并取得可研究、借鑒的經驗。,梁漱溟對中國近代社會問題的研究認為中國近代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傳統文化的失調、固有禮教的衰退、法制禮俗的否定。民族自救的關鍵在于鄉(xiāng)村建設。實現農村復興的方式是“從正面培養(yǎng)文化、補充文化、建造文化”。,晏陽初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晏陽初(18901990),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主要從事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造工作。1913年就讀于香港圣保羅書院。1916年入美國耶魯大學,攻讀政治學與經濟學,獲學士學位。1918年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zhàn)地服務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在上?;浇糖嗄陼珖鴧f會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干事。192636年在河北定縣開展鄉(xiāng)村建設實驗。1943年在美國被評選為“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19441945年被美國錫拉立茲等三所大學授于博士學位。50年移居美國。50年代以后,協助菲律賓、泰國、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加納等國建立鄉(xiāng)村改造促進會。,“定縣實驗”晏陽初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為“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四大教育”分別醫(yī)治之。他們所實施的工作包括以文藝教育救“愚”通過學習文化、藝術教育和普及科學知識開發(fā)民智。以生計教育治“貧”進行農業(yè)科學研究,舉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如農推廣良種、防治病蟲害、科學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蜂,組織農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產、運輸方面的經濟活動。,以衛(wèi)生教育救“弱”實施衛(wèi)生教育,創(chuàng)建農村醫(yī)藥衛(wèi)生制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基礎是識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養(yǎng)成人民的公共心與合作精神。,陶行知南京曉莊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江蘇寶山師范學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政富教合一”思想主張教育應為改良社會而設,不能脫離社會現實孤立發(fā)展,而社會的中心問題是政治、經濟問題。因此,教育的使命應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權以遂民生而飽民族”?!吧罱逃彼枷胛蘸桶l(fā)展了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做中學”等生活教育理念,強調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以及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盧作孚的北碚鄉(xiāng)村規(guī)劃與發(fā)展核心發(fā)展思想以鄉(xiāng)村建設為基礎,以教育為突破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盡快實現國家現代化。北碚的鄉(xiāng)村建設內容吸引新的實業(yè)項目,發(fā)展鄉(xiāng)村經濟興辦文化教育事業(yè)和社會公益事業(yè),豐富鄉(xiāng)村生活開展民眾教育活動,開啟民智,鄉(xiāng)村建設模式比較晏陽初、陶行知采用的是“平民教育鄉(xiāng)村科學化”的模式,強調文化教育對鄉(xiāng)村建設的推動;梁漱溟“文化復興鄉(xiāng)村學?;钡哪J?;盧作孚“實業(yè)民生鄉(xiāng)村現代化”模式,更強調發(fā)展實業(yè)的作用,因此他在實驗中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此基礎上積極發(fā)展各項公共事業(yè)。,3、中國共產黨的農村調查研究和農民運動毛澤東一系列農村社會調查陳翰笙國統區(qū)農村組織的調查,4、中國農村社會學的取消與恢復重建1952年,取消;1979年3月,開始恢復重建,費孝通(19102004),第三節(jié)為什么學習農村社會學,網絡社會城市社會農村社會,一、有利于深入把握中國的特殊國情1現狀2變遷農村、農業(yè)的現代化對于全面實現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二、有利于正確認識和推動農村社會的發(fā)展綜合優(yōu)秀研究成果,全面、系統、綜合看待農村協調發(fā)展,促進農村快速而健康地實現現代化,三、有利于深刻認識和解決農民問題,中共中央關于農業(yè)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農村改革二十年的第一條基本經驗是“必須承認并充分保障農民的自主權,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首要出發(fā)點。這是政治上正確對待農民和鞏固工農聯盟的重大問題,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保證。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核心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準則?!?四、有利于深入認識和實施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所謂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指在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發(fā)展要求的資源的前提下的發(fā)展,強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心是人,要充分認識和妥善處理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發(fā)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使它們協調一致,求得互動平衡,,第四節(jié)農村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一、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二、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具體方法,一、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首先,由于農村社會學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所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論同時也適用農村社會學研究。實證主義方法論;非實證主義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一)實證主義方法論(孔德),1相信社會與自然的同構性,認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沒有根本區(qū)別,社會發(fā)展過程在本質上與生物發(fā)展過程相同,只不過更為復雜而已。2相信科學的方法是統一的、同一的3一切事實的知識都以經驗的實證材料為證據,實證主義以觀察和經驗為證明的原則。4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不同,科學研究講究價值無涉,(二)非實證主義方法論,韋伯只有深入行動的主觀方面理解其意義與動機,才能說明行動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只有把知覺的經驗,通過理解結合到因果的理論結構中去,經驗知識才能變成有用的知識。1自然科學研究對象不具有可以理解的主觀意義,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的行為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觀意義。2實證主義的方法難以理解人的行動,必須要加入“理解”才能把握人行為背后的主觀動機3社會科學研究人主觀性行動的主觀意義、客觀規(guī)律和行動的客觀結果。,(三)馬克思主義方法論,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社會運動是一個由客觀規(guī)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不以人的一致為轉移,并決定人的意志和意識3社會處于經常發(fā)展中的動態(tài)有機體4研究社會的根本方法是分析基本社會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其次,農村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其研究要重視三個方法論原則,即系統分析、實事求是、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統一。系統分析,就是運用系統論或者系統方法來研究農村社會。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fā),探求事物內部聯系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從而認識事物本質的態(tài)度。既要從理論上概括農村社會的特點、性質、規(guī)律,又要探討和研究農村社會的各種問題,提出建設性方案,做到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統一。,再次,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要求農村社會學研究應該多層次、多角度進行。宏觀層次,是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側重文化和歷史角度研究社會整體的性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兩個研究主題農村社會變遷研究;農村社會發(fā)展與管理研究)。中觀層次,即社會單位層次的研究,主要從農村社會群體、組織結構與集體行動入手,直接考察實際的社會單位,如農村民間組織、合作組織和農村社區(qū)。微觀層次,就是從具體個人或群體入手,通過觀察人們的社會交往來發(fā)現社會行動的意義、特點與其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關系。,二、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農村社會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可分為實地研究、調查研究和文獻研究三個方面。,(一)實地研究,實地研究,也叫田野調查研究,它是通過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非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并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是一種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法。,實地研究基本邏輯研究者明確研究問題后,先進入農村社區(qū)成員的意義體系,然后再回到局外人或研究者的視角。,農村實地調查研究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擇研究地點;二是獲準進入;三是建立友好關系;四是收集和整理資料。,(二)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即采用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談的方法,系統地、直接地從一個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那里收集資料,并通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社會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按不同的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型按調查對象的范圍可以分為典型調查、個案調查、普遍調查和抽樣調查;按照收集資料的方法可以分為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依據調查的目的還可以分為描述性調查、解釋性調查和預測性調查等。,首先,通過問卷調查法可以掌握農村的共性問題。其次,通過訪談調查可以發(fā)掘農村的重點問題。訪談調查可分為結構性訪談、非結構性訪談和半結構性訪談三種。,(三)文獻研究,文獻研究是通過收集和分析現存的,以文字、數字、符號、畫面等信息形式出現的文獻資料,探討和分析社會行為、社會關系及社會現象的研究方式。根據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所使用文獻類型的不同,文獻研究可分為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存統計資料分析三類。,問題,一、學習農村社會學的意義有哪些二、關于農村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見解。三、農村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農村社會的主體農民,,第一節(jié)農民的內涵及其特征,一、農民的產生與發(fā)展,樣板戲中的工農兵,(一)農業(yè)的產生是農民產生的前提沒有農業(yè)的產生,就沒有作為職業(yè)群體的農民的形成。農業(yè)的產生賦予了農民職業(yè)的特征。,狹義的農業(yè)僅指種植業(yè)或農作物栽培業(yè);廣義的農業(yè)則包括種植業(yè)、林業(yè)、畜牧業(yè)、副業(yè)和漁業(yè),在一些經濟發(fā)達國家還包括為農業(yè)提供生產資料的產前部門和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部門。,農業(yè)的概念,,,受生物生長繁育規(guī)律和自然條件制約,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產品多具有鮮活性,運輸和儲藏不便,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農業(yè)的特點,(二)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凸顯了農民的職業(yè)特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提出的發(fā)生在東大陸原始社會后期的三次社會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分離;商人階級的出現。,我們根據恩格斯的理論還發(fā)現,⑴分工是純粹自然產生的,它只存在于兩性之間。在這里即有了作為“業(yè)”的農與作為“村”的農的區(qū)分。男女分別是自己活動領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婦女是家里的主人。男女分別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漁獵用具的所有者,婦女是家內用具的所有者。家戶經濟是共產制的,包括幾個、往往是許多個家庭。,⑵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也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可以看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已產生了作為“階級”的“農民”了,他們即是農業(yè)奴隸、被剝削者。,第二次大分工還從工業(yè)和農業(yè)相對的意義上,使農業(yè)獲得了正式意義,農民也就具有了相應內涵。除了表現為商品和奴隸的財富以外,除了貨幣財富以外,這時還出現了表現為地產的財富。使“農地”意義屬于了“農”的內涵,并以之與“農民”永遠相聯,⑶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業(yè)和農業(yè)分離。這時個體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了。,⑷第三次的、特有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是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之間的分工,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商人更強化了農民的“職業(yè)”意義。,(三)城鄉(xiāng)分離賦予了農民地域身份農民是相對于城市或一個精英集團來定義自身的,只要沒有城市,就不會有“農民”。法H孟德拉斯,城市的產生與發(fā)展,賦予了農民的地域身份,城市的出現使整個社會分為農村與城市兩個相對的區(qū)域,由此農民不僅與農業(yè)相聯系,還與農村相聯系,擁有了與市民相對的區(qū)域身份。,(四)現代化進程彰顯了農民的階層身份,從社會階層結構視角看,現代化不僅使社會在發(fā)展的同時進一步分化,而且使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在分化的過程中社會地位不斷下降,使農業(yè)屈服于工業(yè)及第三產業(yè),使農村屈服于城市,使農民屈服于市民。,在當代發(fā)達國家,農民一般稱為FARMER,這是一個完全的職業(yè)概念,指經營FARM(農場、農業(yè))的人。,農民在英文里有兩個詞FARMER與PEASANT,二、農民的內涵,在不發(fā)達國家,農民通常被稱為PEASANT。無論在研究中還是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PEASANT都包含多重含義,既是一種職業(yè),也是一種社會等級,一種身份或準身份,一種生存狀態(tài),一種社區(qū)乃至社會的組織方式,一種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結構。,羅吉斯對農民的界定農民是農產品的生產者和傳統定向的鄉(xiāng)下人,他們一般比較謙卑,大多是自給自足的(雖然并非完全需要),就是說,他們生產的糧食和其他東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費的。因此,農民和自己自足的農業(yè)生產者是一個意思。農民并不完全是自給自足型的,他們至少是部分市場定向的,他們要購買一些消費品和生產資料,需要社會的服務。但是,盡管他們要賣出部分農產品,他們也不是像商業(yè)農場主那樣把農業(yè)作為一種企業(yè)。,,,占有農業(yè)生產工具,自給自足并一般地生產得比維持生計與自身再生產所需的更多,,農民非奴隸,不是他人的財產,但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農奴或隸屬民;,,他們在多種多樣的條件下占有土地,他們可以是所有者、租地者或自主佃農;,,他們主要使用家庭勞動,偶爾也有限地使用奴隸或雇傭勞動;,,希爾頓判定農民的七條標準,,農民在不同程度上受上層階級包括國家組織的剝削。,,農村中的輔助性工匠可以仍作為農民本身來看待;,,他們通常加入比家庭更大的單位,一般是村社;,蓋爾茨提出了農民定義的三條標準,,,,政治標準,政治標準指農民在相對集權的國家中處于從屬地位,要服從那些有權階級的法令和要求,必須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交納給這些階級。,,,,文化標準,文化標
下載積分: 4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1-06
頁數: 433
大?。?6.3(MB)
子文件數: